「普賢行願品 開示集」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...一」 普賢行願品一開始要先唸誦"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",第一個我們要頂禮的對象是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本尊智慧的總集,我們修行人祈禱文殊菩薩,就是希望獲得文殊菩薩的智慧。世間人用自己的聰明來做許多壞事、造很多業,這樣的聰明不是我們佛經裡所説的智慧,真正的智慧是什麼呢?真正的智慧是在人生之中可以看的出世間輪迴真相的那種能力,這個就是真正的智慧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...二」 這個智慧能起到什麼作用呢?這個智慧能讓我們從輪迴的苦海中獲得解脫,我們人的一生中充滿著很多不幸福不圓滿的事情,人們只想在世間法上去努力,解決自己的困難,謀求自己的幸福快樂,而這樣的想法並不是有智慧的想法,因為當我們努力解決了一件事情,並沒有辦法讓第二件事情不再發生,所以我們的人生中常常會遇到很多不幸與不圓滿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...三」 真正的智慧就是當我們身邊發生任何的事情,我們馬上就能夠了解這是因為過去因緣和因果的關係,所以我們必須要很勇敢的面對,很清淨的看待因果,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?我們心中要有一個想法,就是要從輪迴苦海中永久的解脫出去,這就是我們心裡必須要有的長期目標,也是長期要有的思想準備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...四」 我們做為一個普通人一個凡夫,都不希望困難或是不幸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,而共同的都希幸福和快樂的事情在我們身上發生,但是這裡面什麼是真正的快樂、究竟解脫的幸福,我們都不知道也都不懂,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正的智慧;所以我們要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,祈禱文殊菩薩、祈禱諸佛菩薩賜予我們這樣的智慧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...五」 那麼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,童子的意思是什麼呢?童子就是代表年輕的意思,諸佛菩薩是無始無終無來去,不會變老也沒有生死這樣的變化,所以我們用童子來形容,而我們在觀想一切的像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去想,智慧也是這樣無始無生無來去,完全是非常圓滿的本質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...六」 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總集,而頂禮的意思,就是自己身口意三門清淨的祈禱文殊菩薩,禮敬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發的願都是非常殊勝,非常不可思議的,所以我們一想起文殊菩薩一切的功德,自然地生起恭敬讚歎崇敬的心而頂禮文殊菩薩,這就是"頂禮聖者文殊師利童子"的意思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...一」 「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師子,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餘。」"十方"是指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、上、下,總共十個方位;這句經文的意思,就是十方盡所有的世界裡,也就是圓滿的十方一切的世界中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...二」 "三世一切人師子",三世就是指"過去、現在、未來";在動物之中最厲害最勇猛的就是獅子,是動物世界的國王,而我們一切的人之中最有智慧的,能夠了知世間輪迴的一切真相,獲得這個真相的是誰呢?就是以人的形象示現的諸佛菩薩,所以我們要對一切諸佛菩薩祈請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三」 所有十方世界中,相當於我們所知的一個世界,比說人間相當就是一個世界,人們會想這個世界中是如何如何…,然而實際上並非只有一個世界,我們的執著只是一種限度,造成了許多的限制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四」 我們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時間,長壽的或許有一百多歲,短壽的還沒有出生就在母親中的肚子裡面往生了,這個生命的長短是根據自己的因緣而產生的結果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五」 每一個眾生在我執的情況下,會感受到苦樂的存在,人的一生當中有多長有多短,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幻覺和想法,時間本身並沒有長或是短,這個世界也沒有大或小,這兩種都是不存在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六」 在十方世界當中有多少的淨土? 多少的世界? 多少的諸佛菩薩與眾生? 這些都不是我們人可以直接想像的,佛經裡面講到的所有十方世界,並非只有指人的世界;而且在所有十方世界裡面,都是有眾生、有菩薩、有淨土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七」 這一切世界當中都是有眾生的,眾生皆有習氣煩惱與苦樂的感受,因此有眾生的地方就有諸佛菩薩示現救度。而這所有過去出過的、現在正在出現的、未來會出現救度眾生一切的諸佛菩薩,即是經文中所說的三世一切人師子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八」 「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淨無餘」,所謂的清淨是甚麼呢?身、口、意的清淨,就是發自內心虔誠的信心,身體的頂禮禮拜,以及言語的恭敬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九」 我們在聽課或是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,必須要達到身口意清淨的條件,比如我們去佛堂或是請法聽課的時候,特別戴一些東西在身上來炫耀,或是特別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,會不會令人注意,或是讓人看不起..等等的想法,都是對自己身的執著沒有斷除,也就是身不清淨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十」 若是因為今天要去參加法會,要去佛菩薩的道場面見上師三寶,所把自己打理的乾乾淨淨清清爽爽,這就變成了身的供養,這樣的方式就是身清淨,這樣的發心與行為變成身口意的供養,是非常好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十一」 口就是語言,在聽課做功課或是參加法會的過程當中,都不要摻雜世間的語言進去,這樣就變成語的不清淨,如同在黃金之中加入了一點其他的金屬,這樣就不是純的黃金了,所以我們在修行做功課的時候,保持語言的清淨是非常重要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十二」 “意”的清淨就是指我們的動心起念、我們的發心要清淨。我們平時所說的三殊勝,第一就是發心的殊勝,為一切眾生發菩提心,為了幫助眾生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去而修行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頂禮…十三」 聽課聞法的時候要認真的聽,認真的記在心裡,如果不用心就像將水倒在一個倒著的容器中;如果聽了法卻不謹記在心中,就像將水倒入底部有漏洞的容器裡,甚麼都留不住;若是在聽法的過程中摻雜了其他的東西,就像是毒摻進了食物裡,整個都變成有毒了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身的頂禮…十四」 「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,一身復現剎塵身,一一遍禮剎塵佛。」由於對普賢行願品生起了信心,進而產生很大的力量,而能夠降伏我們對諸佛無法生起信心的煩惱,進而對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是真實存在,產生堅定的信心,這就是普賢行願威神力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身的頂禮…十五」 有了對諸佛菩薩存在的真實信心,我們內心要觀想十方一切的諸佛菩薩,而諸佛菩薩居住的淨土不可思議,就像微塵一樣多,我們的身體也要變成無數像微塵一樣多的身體,對一切的諸佛菩薩做頂禮;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以及做功課的時候,必須要做這樣的觀想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身的頂禮…十六」 我們人有時會想…我在佛堂裏念經比較好,其他的地方念比較不好,其實這都是一種執著;諸佛菩薩是無處不在的,任何一個地方或是空間都有無數的諸佛菩薩,這並非是我們今天要做修行,就要把本來就沒有的情形觀想成有的,是因為我們的執著,導致我們不能了解,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是無處不在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身的頂禮…十七」 我們執著的人就像一隻螞蟻一般,只是執著在自己的環境,與自己苦樂的感受,其他甚麼都不知道;執著在自己的這個人生和人世間上面,執著在有形有限的形體觀念中,沒有超越的想法,所以也就看不到也理解不了真正的實相,這一點我們是必須要知道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身的頂禮…十八」 如何能夠一一遍禮剎塵佛呢? 如同我們在普賢上師言教和五加行前行,以及修七支供養是同樣的道裡,我們的身體變成很多很多個身體,向十方一切淨土所有的諸佛菩薩做頂禮, 諸佛菩薩居住的淨土不可思議的像微塵數量一樣多,我們就有如此多的身體,以清淨的身語意供養頂禮諸佛菩薩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意的頂禮...十九」 「於一塵中塵數佛,各處菩薩眾會中,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」,這段經文是說每一個微塵上面有無數的淨土,無數的淨土中有無數的諸佛菩薩,法界虛空中皆是如此,這一切遍滿法界虛空中的諸佛菩薩,就是我們供養頂禮讚美的對象,我們內心當中要做這樣的觀想,要有這樣的相信,這就是意的頂禮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語的頂禮...二十」 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詞,盡於未來一切劫,讚佛甚深功德海。」這裡是我們要做語的頂禮,我們讚美讚嘆一切諸佛菩薩功德的聲音,要變成如大海的聲音一般,大海的範圍非常廣大廣闊,大海中充滿著各種的聲音與音律,而且分分秒秒不間斷,我們對諸佛菩薩功德的讚誦應當如此,這就是語的頂禮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頂禮...二十一」 身口意清淨的修持頂禮,不但能夠累積無量的功德,也可消除我們累劫累世的業力,特別是能夠對治我們的傲慢,現代的人傲慢心很重,活在以自我為主的世界裡,非常重視追求自己的快樂,而忽略他人的感受,甚至為了自己一時的快樂,造成別人或是其他生命的痛苦,傲慢很容易讓我們造更多的業,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懺悔,以謙卑的心來面對一切,以修持頂禮來對治我們的傲慢!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二」 以諸最勝妙華鬘,伎樂塗香及傘蓋,如是最勝莊嚴具,我以供養諸如來」,以供養物的方面來說,我們供養燈花水,或是七政寶、八吉祥、八供等等,這些吉祥的供品我們誠心供養上去當然是有殊勝的功德,而我們自己主要的供養是甚麼? 就是供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!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三」 我們最喜歡的東西,比如金錢、房子車子、骨董珠寶等等這些世間的物質,若是長期對於這些東西產生很大的貪心與執著,也就是非常大的愚痴,三毒主要的根本也就是這些,我們供養佛菩薩要用最好最殊勝的東西,並不是佛菩薩需要這些,而是我們透過供養,來破除我們對物質上的貪著與煩惱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四」 我們今天念誦普賢行願品時,我們自己準備的供品,或是透過觀想出來的供品都是一樣的,透過我們內心的觀想,用禪定的方法淨化後再做為供品供養上去,這不論是自己所擁有的,或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,當我們看到漂亮美好的一切,都可以立刻觀想供養三寶、供養諸佛菩薩,這樣都是具有供養的功德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五」 「最勝」是指供養物沒有沾染罪業,也沒有因惡業而來的;「華」是指美好的鮮花;「鬘」是用鮮花寶石做成的花串,華鬘是供養佛菩薩身。「伎樂」就是各種樂器所發出美好悅耳的聲音,來供養佛菩薩聽覺;「塗香」是用檀香等各種各樣的香,來做成可以塗抹在身上的香;「傘蓋」是用綾羅做成的華蓋;我們以這些莊嚴美好之物來供養給諸佛菩薩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六」 「最勝衣服最勝香,末香燒香與燈燭,一一皆如妙高聚,我悉供養諸如來。」「最勝衣服」是指供養佛身的衣服,我們平常舉行法會的時候,會選很多漂亮的布幔來佈置壇城,這並不是為了讓來參加法會的人覺得會場很漂亮,而是我們對諸佛菩薩所做的供養。佛像上披的法衣也好,佛堂裡面所有布幔也好,這一切的供養是讓我們有機會斷除對這些物的執著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七」 「末香燒香」這裡指要透過火的燃燒而發出香味的香,用以供養佛菩薩嗅覺;「燈燭」所有的光都是燈,世間最大的光就是日、月、星,如果今天的太陽非常明亮非常美,我們就可以觀想無數的太陽裝滿虛空,供養給每一個淨土無數的諸佛菩薩,這就是非常殊勝的燈,酥油燈、電燈亦然,一樣可以做為光明的供養,而最殊勝的燈是甚麼? 就是智慧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八」 透過供養與觀想,能讓我們能夠從內心當中斷除對環境方面與物質方面的執著,斷除之後心裡就會得到很多的平靜與幸福,這也是我們修行主要的功德與作用;我們內心能夠全然的放下,就比較容易成佛,若是小的地方能夠做到放下,就會比較容易感到滿足,能夠減少很多的煩惱與壓力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二十九」 諸佛菩薩是無處不在的,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莊嚴任何一個環境,都是在供養一切諸佛菩薩,莊嚴一切佛的淨土,能夠有這樣的想法與發心,就是非常殊勝的因緣,因為所有造作都是以心為主,能夠這樣做觀想與供養,功德自然是不同的。當我們的執著還沒有斷除時,我們要圓滿福德智慧資糧的主要方法,就是持續的修持上供下施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三十」 「我以廣大勝解心,深信一切三世佛,悉以普賢行願力,普遍供養諸如來。」供養物如前面所說的鮮花香等等,都是因有漏的業力與煩惱而形成的,而在這段的經文中的供養,則是無上的供養,是透過諸佛菩薩的禪定與願力,所以是無漏的無上的供養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...三十一」 「悉以普賢行願力,普遍供養諸如來」經文中的普賢行願力,就是指普賢菩薩的供養,由普賢菩薩心間放光,幻化變現出無數不可思議的供養物,供養給十方三世的諸佛菩薩,而我們也要學習像普賢菩薩一樣的方式,觀想無量殊勝妙好的供品遍滿虛空,來頂禮供養諸佛菩薩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懺悔...三十二」 「我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」我們過去所造的一切業障,都是自己身口意所造的,今天只要還在六道輪迴當中,自己所造的業障永遠都是跟著自己的,過去的業力因果就像遙控一樣,決定我們投生在甚麼地方,感受什麼樣的苦樂,這都由於過去的因緣與業力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懺悔...三十三」 由於業障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的,所以要清淨業障也是必須透過自己的身口意來懺悔,才能清淨消除一切的障礙,獲得圓滿的功德福報;沒有人能夠從業力因果中逃脫,而我們今生能夠獲得人身聽聞佛法,就是因為過去世有造善業,然而我們有痛苦與煩惱,這就是過去的惡業所致,我們可以決定的就是現在開始修善斷惡,並且誠心懺悔!

「普賢行願品...隨喜...三十四」 「十方一切諸眾生,二乘有學及無學,一切如來與菩薩,所有功德皆隨喜。」這個方面就是我們要隨喜讚嘆的部分,二乘是指聲聞與緣覺,聲聞分為有學和無學兩種,有學中有三種:預流果、一還果、不還果,無學指的是羅漢們所有的善根與四種聖者;緣覺是指在上一個佛陀的教法已滅,而下一個佛陀的教法尚未誕生,這之間所出現覺悟的聖者;眾生則是指因五毒貪嗔癡在輪迴中不斷流轉的眾生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隨喜...三十五」 隨喜是發自內心的歡喜,沒有任何嫉妒煩惱的念頭,我們要隨喜讚嘆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、羅漢,以及一切眾生的功德。當我們看到一個師兄做得很好的時候,要立刻隨喜讚嘆他的功德,我們能夠從內心當中很快樂很歡喜的隨喜他,這樣不但能夠斷除我們的嫉妒心,我們也跟他有一樣的功德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隨喜...三十六」 見他人行善而隨喜讚嘆,會有同樣的功德;若見他人行善,自己起了嫉妒心而毀謗、諷刺、詆毀他人時,他人的功德不變,而我們自己卻造了很大的業,我們要知道修行不只在做功課的時間,我們人生中的時間都是修行的時間,所以要慎重的對待每一分每一秒,這就是我們的持戒,我們心態上沒有保持在這種狀態中,就沒有修行!

「普賢行願品...隨喜...三十七」 我們要知道任何一個人、團體、寺廟或是僧眾行善的功德是非常大的,不可思議的,特別是高僧大德善知識們內心發心做了無量的功德,我們也應當自內心隨喜讚嘆。造業的話會有很大的業果,所以當你看到別人造業不要去隨喜讚嘆造業的行為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隨喜...三十八」 普賢行願品與所有的儀軌中都有七支供養,七支供養是在修行中必須且重要的一個過程,在七支供養裡面包含了頂禮、供養、懺悔、隨喜...等等,我們身為一個修行人沒有懺悔的話就沒有辦法修行,沒有辦法修持圓滿;沒有歡喜心,沒有隨喜讚嘆他人的功德,我們也是無法成就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三十九」 接著我要針對生活中修行人常常發生的事情,做一些開示...佛陀完全了知世間輪迴的真相,所以佛可以完全知道一個人累世累劫以來的因緣,過去造了甚麼業而現在要受苦,過去行了那些善所以現在有大福報,這是佛陀的成就與智慧所了知的,不是我們凡夫的智慧可以知道的,所以做為一個修行者要修清淨心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」 修持清淨心,讚嘆他人每一個功德,這是身為一個修行者應該做的,而非對他人說...這個人修得好,那個人修得不好,這個如法不如法等等,或是剛開始認識一個人的時候讚美這個人,一段時間後覺得不怎麼樣就批評詆毀他,這樣就是造業,任何一個人都有缺點有造業的時候,也有優點和行善的時候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一」 他人行善與造業的時候,你可以跟他有關係,也可以跟他沒關係;他人造業也是會變成你造業而下地獄的,為什麼呢? 看到他人造業的時候,你也跟他一起造業,你隨喜他的造業,你也得到他的業力!如果他人造業你不要理他不要去參與,那就跟他的造業沒有任何關係,這樣你不會一起造業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二」 他人造業卻可以讓你成佛,也有這樣的方法,因為你是一個修行人,你知道他在造業的時候也只是一個眾生,而他也曾經做過我的母親,所以他在造業而你生起慈悲你替他懺悔,不斷的修持你就可以成佛,這些關係誰可以決定? 我們自己可以決定!管好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三」他人行善你隨喜讚嘆他,你有同樣的功德;若是你起了嫉妒嗔恨心,你則會下地獄;他人行善你不去參與,不去隨喜也不去做,你也可以跟這善行沒關係,這三種情形都是自由的,看你的心來決定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四」我們人的嫉妒心很重,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不得別人好,這是不好的習性必須要斷除,如果不能斷除嫉妒心,修行也不會有成果,而且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,我們既然已經進入修行的圈子,要有老實修行認真修行的智慧,因為我們誰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多少? 還有沒有機會可以好好修行,所以要好好把握修行的時間!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五」無常不會因為你是否年輕或是健康而延後到來,無常不可測,所以我們要隨時隨地有觀想無常的想法;跟面對無常的到來相比,人生中孰輕孰重自然可以分辨了,所以要重視修行,並且認認真真的修持!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六」 人在世間有很多執著,比方說在飲食上,有的人覺得什麼東西可以吃,什麼東西不能吃,那些東西好吃不好吃;然而在修行的方面反而無法如此重視,自己每天的功課覺得做也好不做也好,修行是在比較有時間比較輕鬆的時候才去做的,生活才是最重要的..等等的想法,這些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情形,是因為個人善與業的關係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七」人生中善與業的情形有很多種,如果一個人他的善大於業,那麼在他一生之中不用為世間法的事情太過煩惱勞累,而能夠有具足的資糧來修行,但是世界上很少有人具有這樣的福報,因為善跟業的重量不一樣,大部分人的業是很重的,而善沒有什麼重量,所以善的方面抵不過業力,又由於以往所造的業,導致今生必須一直忙碌地為生活奔波,最後帶著悲傷和痛苦離開,這是因為業的緣故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八」當我們進入修行的圈子中,就要學習放下,不要把世間法的習慣帶進來,首先要知道無常,再者要知道在輪迴中的眾生都很可憐,我們自己也是很可憐,所以要發奮精進的修行;修的過程當中,如果看到他人的缺失,就要反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執著,如果沒有自我的執著,就不會看見他人的缺失,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修正自己的心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四十九」 修行是一面最好的鏡子,可以照出內心的一切想法,讓我們可以察覺自己的煩惱、習氣、念頭,然後認錯改錯,好好的依教法去做去修,修行就好比是每天從早到晚要擦拭這個鏡子,擦乾淨才能看清楚,鏡子不乾淨灰灰霧霧的,你覺得也還可以沒關係,那也只是騙騙自己而已,真正浪費了寶貴的修行機會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五十」 我們人的眼睛有看遠看近的問題,比如一個普通的相機拍照不清楚,離景物越遠拍照,景物看起來好像也蠻不錯的,但是這景物真的是很美嗎? 如果用好的相機近拍,這景物的美醜就一目了然了,這個景物就是自己的心,不要覺得看起來還不錯還可以,自我感覺良好,就在修行的圈子中混日子,這樣是沒有用的,自己騙自己而已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五十一」 藏族有一個諺語,一個人想要了解另一個人需要半生的時間,所以不要很片面的去看待他人,而要慢慢地去認識去瞭解,人是會變的,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,人沒有辦法自己想怎樣就怎樣,想做甚麼就能做到甚麼,為什麼呢? 這些都是因為過去的善、業因果,包括自己的內在都是過去的因果,這一世呈現在我們身上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開示...五十二」隨喜讚嘆對消除我們的嫉妒心、我執與瞋恨心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,斷除我們內在的五毒就是斷除業的因,關上讓自己墮入輪迴的門,我們必須脫離世間的輪迴,才能獲得真正永久的快樂!

「普賢行願品...請轉法輪...五十三」「十方所有世間燈,最初成就菩提者,我今一切皆勸請,轉於無上妙法輪」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就像這個世界的智慧之燈一樣,我們在愚痴的黑暗中輪迴流轉,而諸佛智慧的光明能破除黑暗,比方說一個黑暗的山洞裡,一盞燈的光明就能夠讓我們看清楚景物。這就是說明佛法能破除眾生無明的黑暗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請轉法輪...五十四」我們在愚痴的黑暗中,不知輪迴了多久,根本沒有機會看見智慧的光明,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遇到諸佛菩薩、上師、善知識,那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,能夠遇到的話我們一定要勸請上師善知識轉法輪,因為有講法傳法我們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學習佛法,才夠實修佛法,修行才會有成果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請轉法輪...五十五」在七支供養中請轉法輪是非常重要的,能夠遇到能講法的上師善知識時,我們要常常請法請轉法輪,使佛法常住世間利益一切眾生:一個人一生當中精進的修行,自己可以獲得解脫,但是並沒有辦法去度化很多的眾生,這是自己獲得了利益,眾生卻不能獲益,然而我們修持大乘佛法是要發心度化一切眾生,請轉法輪能使眾生獲益,所以是非常重要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請佛住世...五十六」「諸佛若欲示涅槃,我悉至誠而勸請,唯願久住剎塵劫,利樂一切諸眾生。」這段經文是祈請諸佛長久住世,諸佛長久住世能讓所有的眾生能夠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,所以我們要誠心誠意的祈請;祈請上師傳法與祈請上師長久住世,同樣具有無量的功德!

「普賢行願品...請佛住世...五十七」 修持七支供養讓我們能夠迅速的消除業障,累積善根,增長善業,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,其中頂禮、供養、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,這四種是累積我們善根的修持方法,懺悔是消除我們業力與業障,隨喜與回向則是增長善業的修持方法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回向...五十八」 「所有禮讚供養福,請佛住世轉法輪,隨喜懺悔諸善根,回向眾生及佛道。」修持七支供養,我們要把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,在沒有回向的情形下,一切的功德不會變成真正的功德,因為在還沒有成就以前,我們還是一個眾生,只要是眾生就有煩惱,在還沒有回向之前,你產生了煩惱功德就會消失,回向之後一切功德都不會消失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諸佛之願...五十九」 「我隨一切如來學,修習普賢圓滿行,供養過去諸如來,及與現在十方佛。未來一切天人師,一切意樂皆圓滿,我願普隨三世學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佛都是我們要供養的對象;經文中的「供養過去諸如來」是指像迦葉佛一樣已經示現涅槃的諸佛,「現在十方佛」是指十方剎土中現在的諸佛,而這裡就是在講祈願,我們要祈願供養十方三世一切的佛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供養諸佛之願...六十」 「未來一切天人師」是指還未證得佛陀果位的菩薩們,也就是未來的佛;「一切意樂皆圓滿」意樂是甚麼? 一個修行人修行的目的,就是要獲得佛果,消除一切的業障,斷除一切煩惱,獲得圓滿佛的果位,所以我們祈願早日實現這一切的願望,圓滿一切的意樂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嚴淨剎土之願...六十一」 「所有十方一切剎,廣大清淨妙莊嚴,眾會圍繞諸如來,悉在菩提樹王下。」在這裡我們要做清淨剎土的觀想與祈願,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三種重要的方式,即是“圓、熟、淨”,圓是指圓滿資糧,熟是指成熟自己的相續,淨就是淨觀淨土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嚴淨剎土之願...六十二」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祈願,祈願什麼呢? 祈願自己修持成佛後,我們的眷屬能夠很快的證道成為佛菩薩,要有這樣的祈願;我們現在雖然是一個眾生,修行祈願早日成佛,而成佛後要有怎樣的一個淨土,從現在就可以祈願。成熟自己的內心、圓滿菩提、圓滿一切成佛資糧的自相續,這就是“圓、熟、淨”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嚴淨剎土之願...六十三」 普賢行願品主要是祈願祈中也包含回向,圓滿菩提就是我們從一開始發心學習的時候就要修心修菩薩心,然後學菩薩行,做菩薩行已圓滿菩提的方法成熟自相續,然後再清淨淨土,就是觀想自己成佛後殊聖莊嚴圓滿的淨土,祈願我們成佛後有這樣一個淨土。所以“圓、熟、淨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嚴淨剎土之願...六十四」 清淨淨土包含兩方面,一個是外器世界清淨淨土,另一個是眾生清淨淨土,在觀想外器世界時,我們要觀想一個小的空間,像是我們所處的一個屋子,或是地球上一個區域、一個國家,我們將此觀想成一個無量無邊的淨土,所謂的無量無邊是指在功德、莊嚴..等方面是無比殊勝的一個淨土,要以這樣來觀想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嚴淨剎土之願...六十五」 在眾生清淨淨土方面,就是我們要祈願這個世界變成一個無比殊勝的佛的清淨剎土,眾生因貪嗔癡等煩惱而不斷的輪迴,我們不能以眾生的煩惱心來觀想,這樣是觀想不出來的,要以圓滿清淨的菩薩心來觀想。菩提樹就是指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佛的地方,有無數無量的佛在那裏成佛,無量的菩薩圍繞著諸佛安住在那個淨土裡,我們要這樣去祈願...願一切外器世界皆能變成清淨剎土,願所有不清淨的眾生,皆能變成清淨的眾生,變成清淨的佛菩薩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利樂有情眾生之願...六十六」 「十方所有諸眾生,願離憂患常安樂,獲得甚深正法利,滅除煩惱盡無餘。」我們祈願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在實現殊勝的因緣,能消除所有修行上的障礙,獲得修持正法的利益,並且滅除無明煩惱,恆常感受到安樂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利樂有情眾生之願...六十七」 所謂修行的障礙就像身體的疾病一樣,一個認真修行的人,在工作生活都很規律的情況下,可以很規律穩定的修行,一旦工作、健康、家庭、感情方面出現了問題,自然的會影響他的修行,這些方面的不圓滿對我們的修行來說就是障礙;這些方面順利圓滿的話,就會有更多的時間與自由來修行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利樂有情眾生之願...六十八」 修行人與非修行人兩者有何區別呢? 沒有修行的人工作事業即使再順利,也不會變成對他自己真正有利益的事,往往事業做得越大賺的錢越多,人也變得更貪心,甚至為了錢做許多不好的事情。有修行的人,知道工作做生意賺錢都是一個過程,為了要修行成佛,必須要有這樣的人生,以在家居士而言,工作、健康、家庭、感情..等方面順利正常,是修行的助緣,幫助我們圓滿修行的目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利樂有情之願…六十九」 我們人生像是一段旅程,沒有修行的人只想追求短暫的利益,不了解人生透過修行有真正解脫的機會,往往只知道拼命賺錢追求財富名聲享受,即使年紀大了也不會改變想法,這是一種錯誤的追求,也有人覺得修行是很遙不可及的事情,是下輩子的事,因而錯過了修行的寶貴機會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利樂有情眾生之願...七十」 做為一個修行人長壽是很重要的,多活一天可以多修一天的法,而造業的人,多活一天則是多造業一天,非常的可憐!一個修行人和一個沒有修行的人,外表看起來一樣,也都要吃飯睡覺工作生活,兩者的差別在哪裡呢? 差別於內在的發心不同,主要走的路線不同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利樂有情眾生之願...七十一」 所以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為利樂一切有情眾生,祈願眾生遠離憂患能夠常安樂,修行上獲得甚深正法利,並且滅除一切的煩惱;我們也應該要如此的祈願,並且透過修持普賢行願品的力量消除一切的障礙,消除我們修行上的惡緣與障礙,獲得過去的善緣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具足順緣之願...七十二」 「我為菩提修行時,一切趣中成宿命,常得出家修淨戒,無垢無破無穿漏。」菩提心是最為重要的,我們在生生世世當中都要生起菩提心,在沒有菩提心的前提下,任何修持都不會成為真正成佛的資糧,所以我們在還沒有成佛以前都要祈願有菩提心,不能忘失菩提心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具足順緣之願...七十三」 我們這一世能獲得暇滿人身,沒有好好修持的話,下一世還能夠獲得暇滿人身嗎? 還有機會能修行嗎? 我們要非常重視這個問題,而且常常提醒自己。即使今生我們不記得前世如何,但是因為過去世有發菩提心的緣故,現在也能夠生起菩提心,而我們也應該發願,生生世世有具足的因緣與福報出家修行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具足順緣之願...七十四」 常得出家修淨戒,淨戒是甚麼呢? 淨戒有四個特點,就是「無垢、清淨、常不壞失、無過患」。戒律是一切功德、一切善的基礎,戒律就像大地一樣承載萬物,對於追求成佛的修行者而言,戒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礎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具足順緣之願...七十五」 戒律有很多種,出家人的戒律,居士的戒律,自己所修的戒律...等等,我們不可以說某人沒有好好的守戒,我們要關注的是自己守的是什麼戒,任何一個方面的戒律,能夠守的話就盡可能的守,守的話有很大守戒的功德,而不能守的戒就是不能守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具足順緣之願...七十六」 比如說一個有酒癮的人,他用很堅定的心來戒斷了喝酒的習慣,這是很偉大的,他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,而且也守了一個戒;但如果你是對酒沒感覺也不喝酒的人,酒也不構成你修行的障礙,也不會變成你造業原因的話,那麼你守不守不飲酒這個戒則是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 具足順緣之願...七十七」 我們在守戒方面有兩種情形,一種是非常清淨的守戒,另一種是比較不清淨的守戒,為什麼說是比較不清淨的守戒? 就是在守戒方面做得很好,但是守戒的動機與目的並沒有發菩提心,也沒有脫離輪迴的發心,而只是為了自己這一世的圓滿,這樣帶著對世間的執著,帶著業障的守戒,就是比較不清淨的戒,這不是我們真正要修持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具足順緣之願…七十八」我們要修持的是非常清淨的戒律,為了一切眾生而守戒,為了一切眾生從輪迴的苦海中解脫出去,圓滿獲得佛陀果位,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斷除世間的想法,以菩提心清淨心的發心來守戒,這就是清淨的守戒祈願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具足順緣之願…七十九」在一切修持中最深最殊勝的修持是什麼? 就是斷除自我的一切想法,斷除世間的一切想法,這就是最重要的修持,我們在修持的過程中到了一定的程度,就必須要有這樣的智慧,這才是最圓滿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具足順緣之願…八十」不忘失菩提心有三個因素,一、常得出家之願。二、修持清淨戒律之願。三、以各種語言傳法之願。因此我們要祈願在生生世世當中,能夠以各種語言來弘揚佛法,這一點對於我們不忘失菩提心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以各種語言傳法之願…八十一」「天龍夜叉鳩槃荼,乃至人與非人等,所有一切眾生語,悉以諸音而說法。」 我們長期的修持菩薩行,而天龍、夜叉、非人等也是一樣的需要獲得佛法成就佛果,佛的功德可以用各種語言來傳法度化各種眾生,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,但是我們要這樣祈願,要發願以這樣的願力,生生世世以他們的個別的語言,為他們宣說佛陀所傳的妙法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…八十二」 我們要恆常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,菩薩行就是指六度波羅蜜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(智慧),六度波羅蜜是我們要行持的,我們在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,就是祈願讓我們的內心、我們的行為能夠成為六度波羅蜜的這個樣子,這才是一個正確的修行人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…八十三」我們修行不能只是在佛堂的時候照著法本唸一唸,離開佛堂之後一切的行為與想法就跟世間人一樣,或者更加世間人,這樣就不對了,這樣表示你的修行對你自己沒有太大的幫助,沒有轉變你的心,沒有轉變你的想法與行為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長期不斷地思惟考察自己的內心。

「普賢行願品……八十四」今天整個的課程中,你如果只聽得懂一句法也要去思惟,如果只聽得進一句法,也一定要去思惟,並且用這個法這個教言來檢視自己的行為符不符合,真實的看見自己內心的動機、情緒、想法,透過這樣反覆的思惟與自省就會找的一種答案,這種從自己內心思惟的結果中所獲得的答案,是非常堅固堅定不會被催滅的,像金剛一樣非常殊勝的答案。

「普賢行願品......八十五」我們聞思修是思維甚麼?修持甚麼?完全是上師傳給你的法你去思維,思維的過程中的得到一個非常正確非常堅定的答案,長期不放棄這個思維的結果,就會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。當你遇到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問東問西懷疑或是困惑,很多的為什麼?都不復存在,也不會受人影響而惶惶不安,因為你的心中已經有了正確堅定的答案。


台灣佐欽大圓滿佛學會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佐欽大圓滿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